全国服务热线 4001-090-792
小程序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福建
院校对比

同济大学

收藏

普通本科丨综合类丨公办

官方电话: 021-65982643,021-65981513

官方网址:http://www.tongji.edu.cn https://bkzs.tongji.edu.cn/index.php?classid=3375

临床医学

查看标准专业
临床医学是培养适应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医学专业素养;宽厚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临床专业技能;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现临床问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未来可发展成为具备“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引领学科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的拔尖卓越医学人才。
秉承“精诚济世,明道致远”办学理念和“精英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全面实施“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以转化医学为特色,注重国际化培养,推行基础和临床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依据“坚持标准、分段要求”的原则,实现“拔尖卓越临床医师”的培养目标。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已纳入国家第一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
临床医学专业以“医学实验班”大类招生入学,第一年在新生院完成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第一学年末根据学生志愿及学院/专业分流标准选拔进入临床医学专业;第二——四学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同时强化早期临床、早期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第四学年末根据推免标准、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本科后培养方向确定(本博衔接培养、本硕衔接培养、“5+3”一体化(四证合一)培养和常规本科培养);第五学年进行临床通科实习,达到毕业标准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本科后各培养方向的后续培养:
本博衔接培养:达到本博衔接培养推免标准的, 5年本科后进入直博阶段,学制原则为6年,达到毕业要求,可提前至第4年申请答辩,达到学位授予标准者获得学术型博士学位。
本硕衔接培养:达到本硕衔接培养推免标准的,5年本科后进入学术型硕士阶段,学制3年,达到毕业要求可申请答辩,达到学位授予标准者获得学术型硕士学位。
“5+3”一体化培养:达到“5+3”一体化培养标准的, 5年本科后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业型硕士阶段,学制3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通过规培结业考试可获得规培结业证;达到专业学位硕士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者获得专业型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
常规本科毕业:5年本科毕业,可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或申请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培训。
就业方向
完成临床医学专业5年本科教育,达到相应推免或培养标准的,毕业后可择优分别进入本博衔接培养(学术型博士)、本硕衔接培养(学术型硕士)、“5+3”一体化培养(四证合一,专业型硕士)继续深造。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可以通过申请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通过国家考试继续深造等。
本博衔接培养方向:本科毕业继续在本校或合作伙伴学校联合培养攻读学术型博士学位(PhD),毕业后可:1)进入规范化培训基地完成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通过规范的临床医师职业培训打下坚实的临床工作能力,同时具备医学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在三级医院或医疗中心从事高水平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成为未来引领我国乃至全球医学发展的医师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医学领军人才;2)进入科研院或高等学校所从事医学、医学相关、医工交叉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及医学教育。
本硕衔接培养方向:毕业后可进入规范化培训基地完成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通过规范的临床医师职业培训扎实临床工作能力,同时具备医学科学研究能力,成为在各级医院或医疗中心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5+3”一体化培养方向:毕业后可直接申请各级医院的医疗岗位,从事临床工作;可以在社区医疗机构成为全科医师;或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未来从事医疗、医学教育或研究工作。
常规5年本科培养方向:毕业后可以申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未来从事临床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优势及特色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德文医学堂”,是同济大学的前身,也是同济医学专业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布局调整中,医学院整体迁出至武汉,但同济人医学情结至深,历经百年沧桑后,同济大学在新世纪之初重建医学,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原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在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的基础上恢复设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经过快速发展,“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和分别着力建设干细胞、脑与脊髓、心血管疾病、肿瘤生物治疗等四大研究中心的建立,如今同济医科的整体水平已跻身全国医学院校前10%,成为国内首个开展的ACGME评估的高校。
医学院以引进和培养一流人才为中心,现有教师系列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共432名(含临床医学院及附属医院),2019年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硕士生导师519名、博士生导师291名。拥有中科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国家“973”和“86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7名,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长江学者5名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Barry J. Marshall为特聘教授,参与本科生教学及临床门诊工作。
为探寻同济医科的创新发展之路,近年来,同济大学结合世界医学发展前沿、未来趋势以及国家需求,将医科发展重点集中于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干细胞”“肿瘤”“脑与脊髓”“心脏”等几大领域。2010年成立“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在各家附属医院布局并成立转化医学中心,凝炼四大方向。在建校110周年之际,基于附属医院的特色医疗资源,分别着力建设干细胞、脑与脊髓、心血管疾病、肿瘤生物治疗等四大研究中心,采用灵活的双聘机制,深化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合作。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同济大学在干细胞及转化医学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丰硕。同济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现已成为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新医科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提升,学院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施行“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临床技能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将立德树人、医学人文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程形成了具有同济特色的医学课程体系。利用同济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积极推进医工交叉融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课程前提下,通过辅修跨学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医学院学子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赛区特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特等奖等奖项。
国际交流合作
医学院紧扣国家“双一流”的战略决策,积极与国际一流医学院合作,持续探索建设国际医学院管理、医学教育与研究体系。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学分互认及学生互换交流等形式建立国内外交流合作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理念。
目前,已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与 17 所学校建立了学分互认的机制;与海外知名大学拓展联合培养,包括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与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博士双学位项目;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联合培养MD/PhD项目等。每年学院输送约30%的本科生在国际合作院校进行1-3个月的临床实习、实验室轮转、交流参观及学术会议。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有机会开拓视野,为职业规划和海外留学深造提供初步体验。与我院开展合作的国外院校有:
北美洲: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美国杜肯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等;
欧洲:德国柏林夏里特医科大学、德国科隆大学、德国菲利普玛堡大学、德国波鸿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德国蒂宾根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洪堡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瑞典卡特林斯卡医学院,瑞士巴塞尔大学、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医科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芬兰图尔库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等;
其它: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日本圣玛丽安娜大学等。
知名校友
裘法祖
1932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预科;1936年在同济大学医学医前期结业后,赴德国求学于慕尼黑大学医学院,1939年以一等最优秀成绩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载,开启器官移植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
吴孟超
1940年进入同济附中,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南登崑
1946年进入上海同济大学新生院,后入医学院学习,1952年毕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二届理事会顾问,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顾问、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
侯云德
1948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1958年留学苏联,1962年归国后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三届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1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干扰素之父”。
吴文源
1941年1月生,中国杰出精神科医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顾问、上海市医学会理事,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终身教授。
招生计划

开通VIP志愿填报服务 查看完整数据

已有VIP志愿填报服务,马上登录 >

专业录取线

开通VIP志愿填报服务 查看完整数据

已有VIP志愿填报服务,马上登录 >

分数相近院校推荐